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贵南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12-09-27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民族、宗教

贵南县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贡献程度及下一步 城镇化建设思路与对策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9-27 浏览次数: 【字体:
  “十二五”以来,贵南县确定以茫曲镇、过马营镇为中心城镇,塔秀乡、黄沙头(森多镇)为重点城镇,茫拉、沙沟乡为一般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经济功能,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快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
一、 城镇化发展现状
贵南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总面积为6649.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辖2镇4乡75个村民委员会和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1876户77531人,其中城镇人口19778人,城镇化率为25.51%茫曲镇建成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5782人,其中城镇人口9794人,城镇化率为62.06%;过马营镇建成区面积2.64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22623人,其中城镇人口7672人,城镇化率为32.59%;塔秀乡建成区面积0.16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9897人,其中城镇人口628人,城镇化率为6.34%;森多镇(黄沙头)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4524人,其中城镇人口1084人,城镇化率为7.46%;茫拉乡建成区面积0.17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6867人,其中城镇人口200人,城镇化率为2.91%;沙沟乡建成区面积0.14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7838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人,城镇化率为5.10%。
二、 产业对城镇化的贡献程度
全县有各类个体工商户1020家,从业人员1714人,内资企业43家,从业人员4369人,私营企业41家,从业人员786人。商品房、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游牧民定居等房产业转移农牧区人口2004人,贡献率为10.13%;建筑行业年转移农牧区人口(在城镇居住时间半年以上)550人,贡献率为2.78%;农牧业解决就业人口3190人,贡献率16.13%。文化旅游业解决就业人口260人,贡献率1.31%。教育卫生转移师生及其他人员8358人,贡献率为42.26%。工商业解决就业人口2739人,贡献率为13.85%。
三、 “十二五”期间,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目标
“十二五”末,贵南县城镇人口预计达到30938人,跟2012年相比城镇人口预计增加12000余人,城镇化率将达到40%。其中,房产业预计转移农村人口2700人,贡献率将在22%以上;建筑业预计转移农村人口900人,贡献率将在7.4%以上;农牧业预计解决就业人口2000人,贡献率将在16%以上;文化旅游业预计解决就业人口400人,贡献率将在3.3%以上;教育卫生预计转移师生及其他人员3800人,贡献率将在31%以上;工业及商业预计解决就业人口800人,贡献率将在6.6%以上。
四、产业推动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支柱产业尚未形成。我县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传统农牧业占优势地位,现代高效农牧业比例较小、产业链短、加工层次不高。工业企业规模小,三产服务业所占比例少。特色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成型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产品结构大部分停留在开发和粗加工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矛盾。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我县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等条件的限制,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三是城镇功能不健全,难以形成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聚集效应。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除茫曲镇、过马营镇外没有形成城镇集聚规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功能不齐全,聚集效应不大,影响城镇化进程。四是规划缺乏支撑,建设管理经验不足。在我县城乡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五、下一步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十二五”期间,我县按照 “一线、两沟、三面”的区域发展布局,完成森多乡撤乡建镇和整体搬迁任务,争取实现塔秀乡撤乡建镇目标。大力强化人口和生产要素的相对聚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重要交通枢纽为依托,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中心城镇—重点城镇—一般集镇”的三级城镇体系。
(二)把城镇化建设同推进新型工业结合起来。“十二五”期间,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按照合理有序、规模开发、综合利用、高效环保的原则,着力开发风光能资源,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型发展,为城镇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奠定能源基础。二是加大农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产业,重点加强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努力提高农畜产品加工增值力,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强化城镇的服务功能,吸引农牧民向城镇聚集。
(三)把城镇化同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依托农牧业资源优势,通过创新机制,建立基地,树立品牌,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使农牧民由分散走向集中,从农村走向城镇。一是扶持发展农牧业龙头企业。重点以肉类、乳类、绒毛、草产业等为主,积极开发特色加工。二是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多元创办、市场运作”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牧业专业化、规范化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有计划、分层次加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牧民经纪人培训。三是高标准规划建设草产业示范园区。结合全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和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充分挖掘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立足海南、辐射青南的草产业基地。
(四)把城镇化同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服务业水平。十二五期间,要把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一是发展旅游业。依托黄河大峡谷开发和贵德旅游开发区建设,全力做好县境内黄河峡谷观赏旅游、直亥景区开发等项目。同时以草原山水生态、宗教寺院等旅游景点为突破口,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造海南南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二是发展市场、商贸流通业。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农畜产品资源,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建立适合不同消费需求、购买方便、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让进城农牧民达到“四有”目标,即有事干、有钱挣、有房住、有饭吃。三是发展社区服务业。围绕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开展不同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便民利民、就业再就业服务,建立社区服务和综合服务为重点的全民服务中心,拓展新的社区服务领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城镇居民和入城农牧民享受到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提高进城农牧民在城镇生活的幸福指数,从而吸引更多的农牧民进城入镇。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