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11-10-12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民族、宗教 |
贵南县推进牧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领导,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办园模式,加快发展步伐,逐步形成了以县城幼儿园为示范,以乡镇幼儿园为骨干,村级幼儿园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一、全县学前教育现状
贵南县辖2镇4乡75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75802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4至6周岁幼儿3034人。全县共有幼儿园61所(寄宿制幼儿园2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所,村办幼儿园54所,乡镇小学附设幼儿园5所。现有幼儿园中开办学前一年教育的5所,学前两年教育的36所,学前三年教育的20所,在园幼儿2367人,幼儿入园率为78%。全县共有幼儿教师123人,其中公办教师27人,聘用教师96人,中专以上学历的占幼教总数的61%。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超前谋划,强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县委、县政府从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牧区学前教育工作,特别是去年完成一期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后,针对如何利用腾出校舍的问题,早安排、早部署,整合各大班子力量,超前谋划学前教育发展,成立三个调研组,开展了为期近半年的调查研究,多次召开不同层面的理论研讨会,集思广益,集中民智,达成共识,寻求突破解发展难题的措施办法,并召开贵南历史上第一次全县学前教育工作大会,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我县学前教育事业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积极改善办园条件。采取政府投入为主、村集体补助、幼儿家长适当缴费、联点单位帮扶、社会捐资助学的方式,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园条件。一是县财政将村级学前教育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按生均50元的标准落实;各村从集体经济、退耕还林草补助款中给予一定补助,幼儿家长适当缴费,弥补幼儿园运转经费。二是启动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在自身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落实财政资金500万元实施了10所村级幼儿园房屋改扩建和庭院建设工程。同时,通过捆绑对口援建、藏区建设、移民安置、社会捐款等办法,筹措资金1329万元,新建了县城关第二幼儿园及森多乡黄沙头幼儿园、过马营镇三村幼儿园、直亥村幼儿园和沙沟乡关塘村、德茫村移民安置点联办幼儿园等5所标准化幼儿园。三是充分利用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后腾出的校舍,优先发展学前教育,有效解决了村办幼儿园业务用房紧缺,办园规模小的实际问题。四是通过采取县级联点单位“一对一” 结对帮扶、寻求社会捐资等方式,为村办幼儿园基本配齐了幼儿教玩具和教学设备,改善了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
(三)因地制宜,创新方式,建立多元化办园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双语并重”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牧区实际、符合幼儿教育客观规律的办园模式,实行县城关及周边幼儿园日托制,牧业村幼儿园寄宿制或半寄宿制,农业村幼儿园走读制。为切实解决农牧区幼儿园缺乏民族教材的问题,积极推动“双语”教育,组织师资力量,编写了适合本县幼儿使用的藏语文教材并投入使用,音乐、数学等地方藏语教材已完成初稿。由于地方藏语教材简单实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效果比较明显。
(四)强化培训,落实待遇,加强幼教队伍建设。制定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和培训计划,加大专业化教师培训力度,去年以来从全县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聘用幼儿教师80名,分两批到辽宁省辽阳市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岗前培训,并选派幼儿教师到西宁市各类幼儿园观摩、学习培训121人次,切实提高了幼教队伍整体素质。全面落实工资待遇,县财政对人事部门聘用的幼教人员月人均落实工资1500元,并按时缴纳“三金”;对村委会聘用的幼儿教师按每园1名落实报酬1万元,其中县财政承担5000元,村集体承担5000元。
(五)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为切实加强幼儿园规范化管理,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工作职责、保教工作常规管理、安全管理等29项规章制度,并统一上墙,严格贯彻执行,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有效规范了各级各类幼儿园保教行为。坚持政府主导、教育部门指导、村办村管的原则,由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幼儿园行政园长,开展安全保卫、后勤管理、日常监管等工作,发挥了较好作用。
三、经验和体会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发展环境,发展牧区学前教育存在诸多制约瓶颈。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在推进这项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领导重视是发展牧区学前教育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明确发展学前教育的思路和目标任务,毫不动摇地坚持县、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落实责任,强化措施,一级抓—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是发展牧区学前教育的前提。发展学前教育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投身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激发群众送子女入园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建立不同形式的办园模式是发展牧区学前教育的手段。坚持从实际出发,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建立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和业务部门指导、村办村管的管理方式,是推动牧区发展学前教育的有效举措。加强队伍建设是发展牧区学前教育的根本。采取公开竞聘的办法,将大中专院校生充实到幼教岗位,强化专业培训,是确保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是发展牧区学前教育的保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财政自给能力不足,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建立政府投入、村集体补助、家长缴费、社会捐资、联点单位帮扶等多元化的投入渠道,才能保证各级各类幼儿园正常运转。规范管理是发展牧区学前教育的保证。针对幼儿园特点,建立一整套便于操作、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学前教育规范运行和避免“保姆式”、“小学化”倾向的有效措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