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10-09-01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民族、宗教 |
贵南县瞄准六大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贵南县围绕“一线两沟三面”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抓住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以及江苏省对口支援海南州、中电投支援贵南县等一系列发展机遇,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反复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突出“农业种植产业化、畜牧生产规模化、集镇建设标准化、社会事业同步化”四大主题,着力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实现新突破,力争经过不懈努力,实现生产方式明显转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农牧民收入明显增加、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
一是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农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产业,根据市场前景、产品产业基础、资源优势三大要素,结合自身特点,分别发展壮大牛羊育肥、肉牛养殖、小麦良种繁育、豆类种植、沙棘种植、水产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在全县建成一批有贵南特色的以青稞、油菜、小麦、蚕豆、无公害蔬菜、脱毒马铃薯、优质饲草、沙棘种植为主导的专业种植村,形成以三个牧业乡为主的青稞、小油菜、饲草饲料种植基地,以三个农业乡为主的小麦、蚕豆、无公害蔬菜、脱毒马铃薯、“双低”油菜和沙棘种植基地。建设特色畜产品基地。巩固和扩大塔秀乡子哈村生态畜牧业试点成果,开展森多、塔秀、过马营三乡镇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高母畜比例和畜种品质,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推动群众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草产业。围绕资源优势,做大草产业。通过灭鼠治虫、灭除毒草、草场施肥、补植补播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大草场改良力度,提高天然草地生产力。以草产业为依托,做好草产品精深加工和牲畜舍饲、半舍饲圈养,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和奶产业。建立优质、高产人工草地、饲草料储备基地和牧草种子基地,逐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加强龙羊峡库区渔业综合开发,以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带动周边渔民综合开发水库水域资源,利用沙沟乡关塘村在贵德搬迁点70亩闲置鱼塘、茫拉乡白刺滩等水库资源,采取联营等方式,组织群众发展水产养殖。培育市场体系。把市场作为实施产业化的前提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育和完善一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围绕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健全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规范县城关、过马营镇畜产品屠宰交易市场,新建黄沙头活畜交易市场。不断提高农牧业科技服务水平。加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建全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产业化要求不断调整服务方式和内容。全面加强科技服务, 围绕科技支农,强化农牧业技术推广,落实科技培训及服务经费,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扎实实施农牧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坚持实行科技特派员蹲村指导制度,加大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保证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明显提高。
二是坚持“生态立县”,优化县域经济生态环境。以打造高原生态文明城镇为目标,实施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治理、封山育林等重点生态治理项目,组织实施好木格滩退牧还草工程,完成草场围栏、群众异地安置等任务。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确保林权制度改革取得实效。继续深入开展绿色乡镇、村、户和绿色庭院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县城关、各乡镇所在地及周边绿化工程,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加强林草管护抚育、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三是利用优势资源,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发挥小集镇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塔秀、过马营、黄沙头三个重点集镇的整体规划工作,拓宽开发建设思路,采取低息贷款和较低的地价等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进城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把农牧民住宅投资资金逐步引导到城镇住宅建设上。组织引导转移群众有针对性地发展餐饮、加工、运输等多种经营,确保转移留得住、生活有保障、收入有提高。
四是加快项目建设,拉动县域经济更快发展。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藏区政策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内需保增长、中央对口援建、“三江源”二期等工程建设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推进一批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建设,真正把事关群众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发展,群众热切期盼、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工程抓好、办好。
五是积极扶持非公有经济,增强县域经济活力。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第三产业,在投资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税收优惠等方面做到与其他企业同等对待,积极营造更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全县油籽、肉食品、奶产品等农畜产品质量优、分量足、无污染特点,加强与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的对接联系,力争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上有所突破。加大生态旅游招商,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强化旅游“富民”功能。
七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农牧民参加各类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挥农牧民能人作用,采取“一帮一”、“亲帮亲”、“邻帮邻”的形式,逐步开展劳务输出,从事多种经营。积极培育和发展有一定基础的歌舞经济和藏绣等手工艺品制作,引导劳务文化经济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八是结合自身特色发展旅游业。将“生态旅游”与“生态畜牧业”结合起来,依托交通道路、小集镇建设等项目,重点开发有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建设一批档次较高的度假村和牧家乐农庄,形成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将我县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生态自然和少数民族草原风情旅游景区。
九是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和示范性学校建设步伐,通过实施好布局调整二期建设和校安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学与管理同步提高。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逐步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支持力度,规范幼儿园管理制度,增加幼儿教师数量,提高全县幼儿教育质量。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健全完善卫生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执法四大体系。着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医疗保险信息网络,稳步推行新农合资金州级统筹统管,提高保障能力,进一步扩大受益面。继续加强计生优惠政策宣传工作,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全面推进农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