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3-01-12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国防 |
《人民日报》青海贵南黄沙头:沙漠绿洲,精神高地
《人民日报》青海贵南黄沙头:沙漠绿洲,精神高地
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有一片近342万亩的沙漠化土地(其中沙漠面积达142万亩),沙漠每年以5—15米的速度向东移动,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交通枢纽和正常的生产生活,这里就是木格滩—黄沙头。从卫星云图上看,它犹如一条蠢蠢欲动的狼蛇缓缓移动,正在吞噬着美丽的贵南草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贵南各族人民为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团结一心开始向木格滩沙漠宣战,通过二十五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沙漠停滞不前,荒漠变绿洲,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此,当地政府在黄沙头建造了一座吐谷浑城堡(高原生态教育基地,里面陈列了一些历年来治沙的工具、照片等),其寓意是用这座仿古式建筑将移动的沙漠牢牢锁在了黄沙头,让它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守卫贵南地区的生态安全、百姓安康。
牢记使命,誓将荒漠变绿洲
很难想象,半个世纪前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僻之地。木格滩,在贵南县境中部,地势辽阔,呈长方形,西至龙羊峡库区,北至沙沟河岸,南至茫拉河,东与茫什铎草滩相连,面积1313平方公里,为全县最大的滩地。木格滩自古素有“沙洲”之称,《魏书·吐谷浑传》记载:“阿才立自号骠骑将军、沙洲刺史,部内有黄沙,周回数百里,不生草木,因号沙洲。”《宋书·鲜卑吐谷浑传》描述得更为具体,“其国西有黄沙,南北一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不生草木,沙洲因此为号。”《通鉴·晋纪》三十六,胡三省《注》中引段国《沙洲记》中云:“浇河郡西南一百七十里有黄沙,南北一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西极大杨川,望之若人委糟糠于地,不生草木,荡然黄沙,周回数百里。”因晋时贵南属浇河郡管辖,治贵德,因之上文所述木格滩之位置与现今吻合,所指木格潍无疑。李文实先生在《吐谷浑国地理考略》一文中说:“穆格是今藏语。饥馑荒灾之意。我想引申为荒漠。这与荡然黄沙,不生草木相应。穆格则是吐谷浑原语,与今之藏语不甚相远,可能与古西羌语也有一定的联系。”又说:“莫河、莫贺、莫何同音异译,都是沙洲的本名(今藏语木格、或系即为吐谷浑语根)”,他还说:“莫贺与穆格乃一音之转”,汉语称之为穆格滩,以后逐渐演变,称之为木格滩。
为了改变木格滩“沙进人退”的严峻形势,从1996年开始不服输的贵南人将沙漠化治理列为全县头等大事。一人,一铁锹,一辆架子车,就这样立下愚公志,开始了“零碎敲打”的治沙模式……那一刻,贵南的黄沙迎来了新的命运,干部、师生、军人民兵、群众全员参与,他们自备粮草,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在沙漠区域开展了规模空前万亩的治沙造林活动,面朝黄沙背朝天,朝朝暮暮不得闲,誓让肆虐的黄沙低头。
第一年造林500亩,成活率不到40%,第二年再造1000亩,成活率不到50%,两次失败,一度让大家情绪低沉,关键时刻,党组织是主心骨,也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县林业局选派技术人员实地进行反复试验,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高寒地区取得“杨树深载”技术的成功。信心,开始在贵南高原上回暖,因地制宜,精选引进树种,改进传统育苗法、优化种植方法……在2005年早春的黄沙头大会战中,全县干部群众连续大干半个月,在2000多亩荒地上种杨树、柳树和黑刺等。三个月后,成活率达90%以上木格滩,绿了,也活了,从此,植树造林,重整山河,一棵棵树木拔地而起,筑起一道阻风沙、涵水源的“绿色长城”。
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木格滩周边黄沙头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2.6%提高到现在的19.24%,累计投资14.5亿元,治理沙化面积达13万公顷,其中2.6万余公顷沙漠得到有效治理,贵南县也先后荣获“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集体”“全省国土绿化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2020年9月,更是通过央视新闻频道首次向全国直播13分钟,全面展示了贵南生态治理成果和贵南治沙精神。曾经的沙漠已经逐渐变回了绿洲,贵南8万儿女抢回了消失的绿色,在贵南高原,每一抹绿色的背后都有一段壮丽故事……
艰苦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如今,黄沙头的第一代治沙人们已至暮年,很多都已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是他们用理想和信念,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绿色丰碑”,所凝结的“贵南治沙精神”,也跨越时空薪火相传。
1996年到黄沙头的第一代治沙技术员湛文礼说,选择了林业,就是选择奉献,他长期工作治沙第一线,始终如一地钟爱他的事业,干一行、爱一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直至2021年退休。他先后担任过林业站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当初来到木格滩的时候,到处都是沙窝子、荒滩、野草,十分荒凉,没有固定的房子,只有一些零零散散放牧人的‘黑帐篷’,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大家劳动的热情还是非常高,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把树栽活了,把我们的美丽家园守护好,到老了,也不后悔,这辈子也就值了”湛文礼回忆说。
1968年出生的谭明生是河南临颍人,大学刚毕业就扎进了黄沙头。“干林业的都默默无闻,因为你做的事情,三四十年后才能看到结果”他说,从1995年到县林业局,开始从事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1997年开始他参与国家攻关课题,并在黄沙头固定半固定沙丘上试验杨柳深栽造林,取得成功并获大面积推广,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连续十年在黄沙头进行治沙造林,使以前不毛之地变成了沙漠绿洲。
80后出生的尹炳芬和何少俊是一对夫妻,两人都从事林业工作。“干林业的平时都很忙,节假日和周末都很少休息,晚上加班是常事。平时不但照顾不了家人,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婆婆公公照看,我真的亏欠他们太多了,没有尽到一个女儿和母亲的责任”说到这时尹炳芬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但为了让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我们将紧握前辈们的接力棒继续奋力前行。”她满怀自信地说道。
余庭龙逐渐成长为木格滩“林三代”的中坚力量,把这片绿色林海保护好、治理好把贵南治沙精神传承下去,成了他今生无悔的追求,“作为第三代你要问我什么是贵南治沙精神那就是我们贵南人在木格滩上种植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片林子都体现了贵南治沙精神”他信心坚定地说。
2002年的秋天,防沙造林的接力棒传到了第二代造林人何克虎的手中,当时,木格滩的生态治理初见成效,回忆过去何克虎说,自己从第一代林业人湛文礼、谭明生、李忠玉等人的身上,感受到了贵南治沙精神的真正涵义。何克虎也渐渐懂得,这片被称为“绿色奇迹”的林海是在怎样的信念下培育的,是在老一辈林业人的言传身教下,他们风雨无阻、披星戴月,用双脚踏遍贵南的山山水水、沟沟洼洼,用自己的青春和对林业工作的执着热爱换来的。多杰加是森多镇完秀村人,也是一名黄沙头的护林员,每到防火重点时期,他每天早出晚归,背着水壶,拿上炒面,穿梭在自己的守护的管辖区内。“在沙漠里种一棵树不容易,种活一棵树更不容易,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这里的每一棵树。”这是多杰加的肺腑之言。
“秋风一起,树叶开始飘落,这是我们一年中最紧张的时候”多杰加说,秋天来了,也意味着又一个防火紧要期快到了,进入防火紧要期,就更得保持高度警惕,多杰家扎根黄沙头已有16个年头了一台望远镜、一个记录本、一部电话,白天他和同事们林间巡护,夜间每隔几个小时就进行瞭望,成为“林海的眼睛”,在他和同事们的倾心守护下,林地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片绿色是贵南几代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来之不易,守护好这片绿并非易事。一点火星、片刻大意、工作不负责,都可能让这片林海毁于一旦。
贵南县林草局局长谭明生说,贵南县生态治理诠释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保卫美丽家园的行动,更是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二十五年来,一代代贵南人听从党的召唤,用心血和汗水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生动诠释了敢于担当、坚韧不拔、军民团结,战天斗地的贵南治沙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使命担当。
如今,贵南县防沙治沙纪念馆解说员李晓敏依旧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拿起了守护绿色的接力棒向人们讲述着贵南治沙故事这,是一种信念的力量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绿色发展,续写当代传奇
在贵南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在黄沙头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长城”,有效阻止了木格滩沙漠的向东蔓延,不但维护了库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还为龙羊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优良水质提供了保障,确保一河清水向东流。
如今,黄沙头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高原珍贵、天然的物种基因库,这里是植物的王国,现有维管束植物32科71属135种,其中包括IUCN名录中的近危物种2种,它们是西藏沙棘和角盘兰,主要水生植物有篦齿眼子菜、穗状狐尾藻、杉叶藻、狭叶香蒲等;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生脊椎动物共有36科83种,其中鸟类种数最多,有58种,包括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金雕1种,II级重点保护鸟类灰鹤、鸢等13种,珍稀物种占总物种数的24.1%。这里既是寄托人类乡愁的有形物语,又是寄居鸟儿们的理想住所。也会给人们带来“袅袅大堤边,青青一树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以及“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意联想。
走绿色发展之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黄沙头之路就是播种绿色之路、捍卫绿色之路、发展绿色之路,如今的黄沙头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动物的天堂”。近百年来黄沙头由绿变沙、再由沙成绿的沧桑演变,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生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保护生态”是“国之大者”。“我们将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继续秉承和发扬贵南治沙精神,统筹沙漠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建设,总结经验推广先进技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贵南,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谭明生说。
贵南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是“绿色长城”,更是“精神高地”,勇于担当、坚韧不拔,军民团结,战天斗地的贵南治沙精神和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使命担当,深深镌刻在每一株草木之上,融入了木格滩的四季与晨昏。
青山作证,贵南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水为凭,贵南草原人人守护美好家园;青山绿水,守护着和润泽着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奔向新时代的辉煌。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