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贵南县“五个一”模式 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20 16:48:22 浏览次数: 【字体:

贵南县“五个一”模式  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贵南县委、县政府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精神脱贫是根本,产业发展是依托,就业带动是引擎,合作经营是出路,结对帮扶是助力为基本工作原则,积极探索个一精准扶贫模式,跑出了脱贫攻坚加速度。  

2018年,全面完成30个贫困村退出,22288700名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在精准脱贫省级第三方评估检查验收中,群众认可度99.63%,位列全省第一,20162018年连续年在全省考核的序列2名同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一是针对群众等靠要等守旧思想,着力推进一户培养一个明白人的扶志(智)模式。举全县之力,深入开展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宣传教育活动,制定《贵南县精神脱贫试点实施方案》,成立扶贫政策宣讲团,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神脱贫和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五年来累计组织开展扶志班等各类教育培训会600余场次,发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2231本,双语扶贫政策宣传手册1.2万余份,累计表彰脱贫光荣户97户,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现身说法式巡回演讲,鼓励带动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双手光荣脱贫。尤其是塔秀村积极探索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党群互动,共同酝酿制定并实行了五严禁一承诺的村规民约,有效解决民间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问题,破除人情攀比、铺张浪费、赌博现象屡禁不止等歪风陋习,在此基础上,不断巩固完善,创新党建+乡村治理“7531”工作法,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塔秀村社会治理促思想脱贫的经验已成为全县学习借鉴的典型。

二是针对群众生产资料短缺等生产问题,着力推进一人一牛,一人十羊的产业模式。紧紧依托全县813万亩天然草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牦牛、藏羊等为主的养殖业。在充分调研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实施了到户产业发展项目,累计投入5181.44万元,涉及20188096人,目前已产生经济效益5981.63万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15.4%,户均增加收益2.96万元,人均增收7388元。特别是全县购入的5158头生产母牛产犊7165头,产犊率138.7%14870只母羊已累计产羔32165只,加之牛羊肉价格保持稳定增长,牦牛产业联盟海南州示范区在贵南启动,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群众对做好做强牛羊养殖老本行的信心更足。比如,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贵南县茫拉乡深入贯彻落实县委五个一精准扶贫模式,积极打造一乡一品一人一牛黄牛高效养殖,2020年底,全乡黄牛存栏数达8400头,畜种以本土杂交牛、黑白花奶牛、西门塔尔牛为主,年产牛犊和出栏收入达2240余万元,人均收入达2803元,实现了黄牛养殖增效、品牌增值、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是针对群众劳动技能低等就业问题,着力推进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带动模式。充分利用国家有利政策及社会扶贫资源,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安排草管员、林管员等生态公益性岗位969个,年人均收入达2.16万元。特别是我们针对全县农牧区1520周岁待业青年多达1300人,就业创业难的实际问题,设立了海南州职业学校贵南分校,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为目标,不断加大农牧民就业培训力度。学校开设藏服缝纫、装潢、汽修、藏绣、农村会计、畜牧兽医、家政服务等12个专业22个教学班,累计招收贵南及周边地区两后生”883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3名,毕业学生405名,特别是藏式装潢和藏服缝纫专业学生就业率高,人均创收分别3500/月和2000/月,有效提升了困难群众就业能力,在培育农牧区应用技能型人才、推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依托县职校培训平台,投入雨露计划培训资金600余万元,举办脱贫技能培训149期,培训有意愿的劳动力4497人,转移就业率达到70%以上。

四是针对群众生产方式转变难的问题,着力推进一个经营基础的合作模式。坚持种草养畜、保护生态、提高母畜比例、加快牲畜周转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理念。积极培育以家庭农牧场为雏形的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联户经营抱团发展。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04个,并进行星级量化,动态管理,把带动贫困户作为重要量化指标之一,累计带动贫困户17816582人,贫困户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比如,塔秀村青本加的小牧场在扶贫政策的引领下,通过转型升级,成为畜牧业合作社,曾经的5户牧民小团体一下子成为了有50户成员的大集体,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理念,实现了牧民变股民、产权变股权、资金变股金的转变。雪域诺央、诺颡、嘉仓等三家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了贵南县帕诺尔牦牛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注册社员达162624人,其中贫困户42148人,以联合社+村集体+合作社+牧户的模式打造的贡卡牧场存栏牦牛过万头。

五是针对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着力推进一对一的帮扶模式。健全帮扶机制,每个机关单位联一村,按照县级干部联3户,科级干部联2户,其他干部职工联1户的原则,全县7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75个村,全县2157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实现了所有村、贫困户全覆盖结对帮扶。各级干部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农牧户送政策、送物资、送信息、送点子,谋出路、解难题,年均入户达4次以上。5年来,累计办实事2500余件、解难题8400余件,落实帮扶款物价值730万元。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