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昔日“黄沙头”今朝“绿树头”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18 16:44:31 浏览次数: 【字体:

昔日“黄沙头”今朝“绿树头”


“黄沙头”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是木格滩沙漠向东南延伸的最前沿,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因形似沙漠的头部而得名“黄沙头。上世纪中期以来,以“黄沙头”为前沿的木格滩沙漠以每年515米的速度肆意扩散蔓延,年吞噬草场和耕地近3000亩,群众被迫举家搬迁,一度造成“沙逼人退”的恶劣局面。肆虐的黄沙,严重侵蚀着贵南人民的生存环境,打一场“治沙战争”迫在眉睫。自1996年以来,贵南县历届党政班子坚持“生态立县、生态兴县、生态富民”发展战略,秉承“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的韧劲和执着精神,扎实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建成300多公里的“沙漠绿色长城”,锁住了沙漠边缘,遏制了蔓延势头。特别是“十三五”期间,贵南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紧紧围绕“以环木格滩生态圈治理为主线,四滩两沟一流域为重点防沙治沙总体思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大美草原守护行动、环木格滩生态治理等,加速治理沙化面积37.95万亩,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木格滩沙化面积由1996年的342万亩减少到目前的163.1万亩,实现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形成以“勇于担当、坚忍不拔;军民团结、战天斗地”为主要内涵的贵南治沙精神激励着各族干部群众砥砺奋进。贵南先后获得“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全省国土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长期以来,贵南县依托国家生态建设项目,采取一系列可行有效的措施,沙地植被状况明显好转,荒漠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由党委政府牵头,组织上万名农牧民群众、干部职工、部队战士、僧侣、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治沙造林,形成领导干部带头、群众主动参与,共同治理沙化土地的良好局面。自2003年起,连续开展军民共建万亩治沙造林活动,在黄沙头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人工造林3.5万亩;自2014先后引进白刺滩农林牧综合开发公司和龙羊湖生态开发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完成人工造林5.5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二是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采取“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综合治理措施,对外围荒漠区实行封禁保护、封沙育林,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营造连片防风阻沙林带。累计投资超过13亿元,连续实施三北工程、防沙治沙示范区、龙羊峡湖泊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江源生态工程等一大批生态骨干工程,共完成人工治沙造林109万亩,封沙育林草50万亩,工程固沙19.9万亩,退耕还林草28.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2.6%提高到2020年的19.24%,较“十二五”末提升了5个百分点。全面推进实施黄沙头、鲁仓国家级沙漠公园茫曲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建成高原生态保护教育基地,签约挂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监测站、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监测站、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地理科学实习基地、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地理科学实习基地、海南州党性教育基地、中共海南州委党校教学科研基地,生动展示了贵南历届党政班子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治沙的光辉历程三是坚持生态用工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各生态项目优先调用本地苗木,鼓励本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工程,县外施工单位吸纳本地劳动力占总用工数的40%以上,县内施工单位吸纳本地劳动力占总用工数的80%以上。“十三五”时期生态工程本地用工超过9000人次,人均创收4000余元,促进了群众在家门口打工增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双赢”。四是坚持管理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修订《贵南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安排1540余名生态管护员,在各乡镇组建森林草原生态资源监管站。开展“绿剑行动”“天网行动”“护鸟行动”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生态资源和沙区植被违法行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十三五”时期累计为农牧民发放草原奖补资金3.22亿元;从建档立卡户中安排林管员100名、草管员896,带动贫困户脱贫。五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与青海大学农林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首创杨树深栽技术,探索推广沙障设置、雨季直播柠条、容器苗造林等新技术,全县推广杨柳深栽造林12万亩,当年成活率达85%以上,沙漠地带三年后保存率基本保持在60%以上。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