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省政府副省长邓本太同志来贵南调研

来源:贵南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06-08 11:28:45 浏览次数: 【字体:
2009年6月3日
 
 
5月31日至6月1日,省政府副省长邓本太同志带领省林业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建设厅等部门有关领导,在州政府副州长普化太、州直有关部门和贵南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陪同下,就贵南县生态畜牧业、游牧民定居、草产业、生态移民、防沙治沙等工作进行了调研。
邓本太副省长一行先后深入我县塔秀乡巴塘新村、子哈村和森多乡黄沙头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邓本太每到一处,都与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了解到我县巴塘新村农牧民群众,通过易地扶贫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完善,农牧民群众生活和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观时,对我县实施巴塘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子哈村调研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定位、经济合作社运行、草场减畜、劳动力转移等情况后,认为我县子哈村生态畜牧业试点基础工作扎实,发展模式符合当地实际,定位科学,突出了重点,要求今后县乡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生产经营模式,健全生产小组的协作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走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同时,加大农牧民宣传动员和培训力度,努力改变群众思想观念和生产经营模式,转产减人并举,努力在试点的基础上争取进一步扩大范围。在森多乡退耕还林草补植补播现场,了解到我县组建饲草料加工厂资金短缺后,表示给予支持。在生态移民安置点,与干部、群众座谈,讲解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实施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工程的政策和资金补助标准,详细了解群众搬迁后的生产生活现状,要求县、乡做好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强化实用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在防沙治沙点,与陪同人员共同探讨治理措施,针对防沙治沙工程区域周边草场鼠害严重的实际,邓本太副省长要求农牧部门尽快制定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扑杀,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调研期间,邓本太副省长一行听取了州、县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准备情况汇报,对州、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全面研究、调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非常满意,认为州、县游牧民定居工程考虑周全,制定了五年建设规划,各项基础工作扎实,做到了心中有数,对统揽全局、贯穿五年,扎实推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强调,游牧民定居工程争取不易,千载难逢,涉及面广,关系到藏区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藏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保民生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干部执政能力,要求州、县、乡党委、政府要把定居工程作为改变藏区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个契机、一个机遇、一个抓手,与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新农村新牧区、高原小城镇建设等相结合,从战略的高度抓紧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争取6月上旬启动实施。同时,对定居工程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抓好建房对象选择和整村推进。建房对象必须是无房户和危房户,这是关键,一定要选择好,决不能将条件好的牧户纳入建设对象。工程建设要坚持整村推进的原则,这样既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又可以降低建设成本,不能搞插花式建设,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二是科学定位集中和分散建设。集中和分散的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宜散则散、宜集则集,尽量集中,不搞一刀切。集中建设最大的难点在于牧民生活区与生产区的分离,可以通过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组建经济合作社,采取草场流转、牲畜折价入股等形式,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减轻草场人口和牲畜压力,走集约化生产的路子,这样不仅能解决生态的问题,还能找出发展生产的新路子。集中建设地点选择要有利于城镇发展,尽量在县城和有农贸市场的集镇安置,县城安置要做好五年建设规划。对于集中建设困难的地区,不能搞政府行政命令,要通过宣传和引导,以5-6户集中建设为原则实施,并配套好相应基础设施。州、县、乡要用战略的眼光关心好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把发展的问题看准、看透。三是合理确定筹资标准和方法。州县配套资金不能缺少,比例自定,必须要兑现。群众自筹部分一定要按要求执行,不能降低标准,有条件的可以多自筹,扩大建设面积,州县配套、群众自筹资金要在启动前筹措到位。建设模式要突出民族特色,但不搞千篇一律的建设模式。定居工程不能与其它建房项目捆绑,享受双重政策。对于自筹困难的牧户,通过草场、牲畜等担保形式,申请信用贷款。四是抓好建设标准和质量。建房面积必须按标准执行,不能低于60平方米。集中建设地区各类配套基础设施要同步到位,配套设施与发改等部门实施的项目捆绑建设,水、电、路、厕所、垃圾处理点等配套设施一定要到位。房屋建成后牧户在20年内不能进行交易,更不能在草场上重复建设永久性房屋,对群众讲要清楚。五是抓好统建和自建。集中建设房屋的必须统一建设,明确房屋造价,采取移标的方式由施工单位建设。但施工单给不能在这项工程上赚钱,同时要加强质量监管,不能出现偷工减料,出现质量安全隐患。自建房屋选址、标准、方式、监管等要规范,在监管上不能有丝毫疏忽,形成全方位监管,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监管中来,乡镇、村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确保定居工程得民心、顺民意。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