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1-04-07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政策 |
索引号: |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1-04-07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
所属主题: | 政策 |
【党史学习教育】贵南县解放实录(上)
【党史学习教育】贵南县解放实录(上)

贵南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西倾山与黄河之间,海南藏族自治州南部,属共和盆地。县城驻地茫曲镇,位于县境中部之茫拉河畔,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夏季短促,境内大部分地区均处在海拔3000米—3500米之间,山地、滩地、谷地错落分布,形成县域经济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的产业结构。
自古以来,贵南地区是羌人、吐蕃人的游牧之地。民国2年(1913年)贵德厅改贵德县,1929年青海建省,贵南地区属贵德县辖地。民国24年(1935年),同德县成立,将原属贵德县管辖的鲁仓、汪什科、茫巴夏松划归同德县管辖。民国31年(1942年)在今贵南鲁仓地区建立南屏设治局,归青海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民国33年(1944年)撤销南屏设治局,鲁仓地区复归贵德管辖。1949年贵南县由农牧民3854户,总人口17767人,各类牲畜366425头(只),其中牧主、封建主占有292900头(只),占有率达80%以上,总耕地29023亩,其中水浇地24350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8739亩,耕地多为封建主和寺院占有,还有一部分为国民党省政府垦务局的耕地。如,在原拉曲乡有5872亩耕地,其中鲁仓寺佃地4845亩,其余土地为垦务局所有。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贵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农牧民主要靠租赁放牧、耕作,苛捐杂税和各种差役名目繁多,贫苦农牧民深受双重剥削和压迫,缺衣少食、生活不安定,极端困苦。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向全国进军,8月4日第一野战军以歼灭青海马步芳主力为主要目标向兰州进军,8月20日解放军第二兵团和第十九兵团主力共五个军团合围兰州,8月25日发起总攻, 26日兰州解放。兰州决战胜利后,解放军一兵团主力于永靖、循化北渡黄河,进军西宁。9月5日西宁解放,宣告了国民党政府在青海的反动统治彻底瓦解崩溃,青海进入新的时代。
· 图为贵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
· 图为贵南县中学一角
(一)千户代表赴宁向军管会致敬,请求早日解放牧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宁不久,贵南地区人心惶惶,社会一片混乱。1949年9月中旬,茫拉千户华日旦、拉加寺管家丹德尔等代表贵南地区群众,先后赴西宁,向军管会领导致敬,并请求早日解放包括贵南部分地区的同德县。9月15日西宁市军管会主任冼恒汉、副主任张国声,一军政委廖汉生分别会见贵德代表、同德代表,贵德代表要求派遣解放军解放贵德,同日在湟中县鲁沙尔组建了中共贵德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9月17日县委、县政府一行17日随一军二师五团一营指战员300余人赴尕让。18日到达贵德河阴镇,城乡各族群众、僧众、师生列队迎接解放军,贵德宣告解放。9月22日,中共贵德县委书记李熙波受军政委员会委托,在过马营接管贵德军马场。10月11日贵德县召开全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县委书记李熙波、县长高凤岐在大会上作了讲话,群众载歌载舞、上街游行表演,随着贵德县的解放,贵南牧区亦随之解放,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二)强化党政建设贫苦农牧民翻身作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贵南地区没有党的组织和共产党员,自贵德县委、县政府组建后,贵南部分牧区归属贵德县委、县政府领导,主要开展牧区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秩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农牧业生产等工作。
1949年10月22日,省军管会主任廖汉生在西宁召见原同德县县长李成德等人,并委派李成德继任同德县县长,委托丹德尔为副县长,同德县人民政府设在贵南茫拉(今贵南县政府所在地)。11月下旬,中共青海省委委托贵德县委代管同德县党的工作,并由贵德县委书记李熙波兼任同德县党的特派员。12月17日贵德县召开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贵南县境内的日安、鲁仓等千、百户参加了会议,中心议题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社会治安等问题,并选举出参加全省各族人民联谊会代表7人。
1950年1月4日,贵德县召开第一次寺院住持及牧区千百户会议,贵南牧区的日安、鲁仓千百户参会。6月,省委决定丹德尔代理同德县县长,李成德调省上学习。7月,中共同德县委员会成立,省委委派龚福恒任同德县委书记,并代理副县长。同德县成立了一个南屏区(后为茫拉区),下辖拉曲回族自治乡及拉乙亥、洛哇、麻格塘等4个乡,同年同德县藏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
1951年同德县第二区(沙沟区)人民政府成立,辖德茫、洛合相两个乡人民政府。贵德县政府派出的牧业税征收组在贵南境内的森多、茫拉、塔秀、过马营等地征收牧业税,并宣传贯彻“牧工牧主两利”政策。
1952年6月,西北军政委员会青海南部牧区访问团,以喜饶嘉措为团长、薛宏福、黄文源为副团长,访问贵德、同德地区。10月贵德县政府在过马营霞石铎地区举办首次畜牧兽医训练班。是月,成立查乃亥账房小学。
1953年3月,中共青海省委从省级机关和贵德县抽调党政干部24人派到鲁仓地区开展工作。4月下旬,贵南地区各界联谊会召开,历时8天,会议研究了民族团结问题,并选举产生了贵南县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鲁朝勒加,副主任委员高凤岐、巷欠、洛加、才加,委员51人。5月21日省委批复中共鲁仓工作委员会成立,任命高凤岐为书记,冯爱德、韩鸿详、潘世杰、马英湾为委员。中共鲁仓工委隶属中共青海省委领导,下设秘书处,成立人民治安保卫组织,积极动员各族群众支援解放军清剿马良、马元祥股匪,在居布林等重要地段进行巡逻,担任第二线堵击任务,并组织群众向同德县拉加寺、什藏寺运送军粮,打击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揭露谣言,追剿残匪,保卫牧区群众,安定社会秩序。同时,在东沟、上下日安派出3个工作队,吸收当地代表人物担任队长、副队长,在上下鲁仓、拉曲等地分别召开座谈会,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组建贵南县人民政府筹备委员会,为建政作准备,并积极开展生产保畜工作,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信赖。6月,同德第一区的拉曲乡划归 鲁仓工委管辖。
1953年7月17日,贵南县人民政府成立。选举鲁朝勒加为贵南县人民政府县长,高凤岐、巷欠、洛加、才加为副县长。县政府隶属省政府管辖,内设办公室、民政科、财政科、畜牧科、文教科、公安局。新政权的建设,标志着贵南牧区人民翻身做主人,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保甲制度和千百户管理制度。
1953年10月20日,中共鲁仓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共贵南县委员会,高凤岐任县委书记。1954年省委派邓辉任县委副书记。同年,中共贵南县委隶属中共海南藏族自治区委员会领导。县委设秘书处、组织部、统战部、宣传部。1954年1月,相继建立了中共霞石铎、直亥、森多、塔秀、常牧5个工作委员会,任命万马嘉措为森多区委书记,王世贵为塔秀区委书记,李银林为直亥区委书记,拉吉加为霞石铎区委副书记,张顺良为常牧区委书记,强化了区乡政权建设。
1953年3月省委派到贵南的工作人员中有共产党员24名,年底发展新党员5人,组成了贵南县委机关党支部,冯爱德为支部书记,成为最早的基层党组织。1954年8月,建立了拉曲党支部,共有党员6名,马成林任支部书记。1955年6月,县委在霞石铎的日安秀麻进行牧区建党试点工作,从牧民中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发展党员6名,建立了贵南牧区第一个牧区党支部,贾岐山任支部书记。至年底,全县共有基层党组织6个,党员89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有40名,农牧区党组织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党组织在基层的战斗力。
1953年12月至1954年6月,全县共有六个区、乡级行政机关,区政府设区长1人,副区长2—3人,工作人员3—5人,委员9—19人,均通过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乡政府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区、乡下设行政村,有村长1人、副村长1—2人。全县有牧区政权机关5个,即霞石铎区(区长参巴)、常牧区(区长才加)、塔秀区(区长贡哇喇嘛)、森多区(区长西克加)、直亥区(区长才旦本)。乡一级政权机构1个,即拉曲回族自治乡(主席马登云)。各级新政权的建立,奠定了群众和基层组织基础,保证了农牧民当家做主人的权益,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农牧区的顺利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