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南大地遍开民族团结之花
群山连绵,见证着贵南县的沧桑巨变。茫拉河奔流不息,诉说着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这里是多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大家庭,是令人眷恋的流彩贵南。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面貌今非昔比,县城里,一座民族团结碑巍然屹立,写有“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红色标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年,贵南县被列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团结和谐的氛围令这座县城充满无限魅力。
2016年底,在国家民委公布的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名单中贵南县名列其中。面对海南州首批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殊荣,贵南县委、县政府继续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巩固成果、再接再厉,切实发挥好示范作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年间,贵南县持续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工程,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以“永远在路上”的精气神高位推进创建工作,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设,推进创建“十一进”活动,全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行稳致远。
团 结 和 谐
团结、奋进、发展是贵南县群众的幸福路,也是党员干部的奋斗图谱,更是“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鲜活注脚。摆放在贵南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照片印刻着当地群众亲历生产生活的进步,参与家乡建设,见证贵南大地新生的历程。
永远在路上,永远向前进。贵南县以“民族团结进步+”,把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到经济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创了精神脱贫、党史学习教育、文旅活动、产业发展等行动,推进创建“十一进”活动,形成人人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乡村和谐蔚然成风,社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市场诚信经营,全民共享的良好创建氛围,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
   贵南县塔秀乡塔秀村“五严禁一承诺,规范村民言行”的村规民约交出民族团结新答卷。宽敞的水泥路两旁万亩青稞摇曳生姿,明媚的阳光照进农家院落,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模样,在这里万物明朗,未来可期。“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质量变高,村里的风气变好,大家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生活在这里很幸福。”在塔秀村,牧民们纷纷点赞现在的新生活。
塔秀村有287户村民1395人,有9200公顷草场,草地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这是一个交通便利、产业崛起、环境优美的草原新村。
“曾经的塔秀村,一点都不秀丽。”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切江加说,1996年前,攀比风很严重,村民们贷款办宴席、购物等,这些陈规陋习不断加重矛盾纠纷,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村民的幸福生活更无从谈起。
“一定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塔秀乡党委的奋斗目标。经过一番摸索,塔秀乡党委找准路子,尝试从改变农牧民思想着手。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制定民族团结、遵纪守法、生态保护、婚丧嫁娶等五方面32条村规民约,创建“党建+乡村治理”的新模式,提倡尊老爱幼、致富带头、好媳妇等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线上线下”“说事办评”“干部走访”服务,极大方便了群众。服务管理联动、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基层平安联创等模式,成为了乡村治理一体的新机制。
塔秀村率先推进“五严禁一承诺”的村规民约,村两委班子入户给农牧民做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按照村规民约的准则,维护牧区和谐稳定,积极争做“七好”村民,助推民族团结,秀美的村里绽放出灿烂的团结之花。
同时,坚持以修订落实“三约两制度”为抓手,创建与自我约束相结合,在村民自我管理上取得实效,坚持以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为重点,除陋习与树新风两手抓,在树立农村牧区精神文明新风尚取得实效、坚持以“枫桥经验”贵南化为切入点,直面问题与破解问题并重,着力在解决群众反映问题上取得实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采取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方式,在服务群众零距离上取得实效、坚持以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载体,扫黑与治乱有效结合,在和谐稳定、长治久安上取得实效、坚持以民族团结+产业发展新模式为依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在创建赋能乡村振兴上取得实效、坚持以民族团结+防沙治沙新模式为着力点,创建与生态报国相结合,在打造全国综合示范区上取得实效、坚持以民族团结+草原生态保护的新模式为立足点,创建与草原生态保护相结合,在保护新模式上取得实效。
切江加说,改善村容村貌,更要提升村民精神风貌。
塔秀村两委班子针对牲畜乱啃乱踏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每逢春季刮风,扬起漫天风沙情况,巩固推广草场封育经验,实施草原禁牧、灭鼠、黑土滩治理、人工种草等全面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增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使塔秀村的天更蓝,山更绿。
环境变好了,村民们创业的激情也极大地提升了。
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村子更有凝聚力。转变思想的村民借助塔秀村的资源优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畜牧业,注册4个专业合作社,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建设,新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牦牛和黑藏羊养殖,建成千头牦牛繁育基地和万只黑藏羊繁育养殖基地,提高牲畜栏率和商品率,增加牧民收入,建成绿色万亩种植基地,形成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模式,牧民人均收入上万元。
贵南县有藏族、回族、蒙古族等12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团结共生是很早就有的历史渊源,这个多姿多彩的地方,民族团结画卷绚烂动人。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各项事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障。
近两年,塔秀村建成高原生态牧场观光游观景台和赛马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牧业强、牧区美、牧民富的草原新村。塔秀村的成功经验曾被复制推广应用在全省各地,民族团结与乡村治理浸润相融合,让村子展现新气象。如今,塔秀村又得新誉,成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
奋 进 创 新
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贵南县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制作播出《道德与法治》栏目微视频,《移风易俗我先行》公益广告微视频。依托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推行“一团十二队”宣讲工作法,采取“双语+宣讲”“文艺+宣讲”“网络+宣讲”等方式,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加强“滴灌式”宣传,组织编印《贵南印象》《流彩贵南·民族团结之花竞相绽放》《瞭望》等一批图书画册。
提升群众的精神追求,提高农牧区生活质量,是贵南县社会各界的热望和追求。
近年来,贵南县先后举办了“民族团结杯”机车文化旅游节,出版发行《藏族情歌》等四部民俗文化系列丛书,举办“民族团结杯”藏绣·歌舞·牦牛文化旅游节、穆桂滩沙漠徒步穿越赛等大型文体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飞马节”、阿则文化艺术节、周末广场演出等传统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文艺调演回溯历史,结合时代,展示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面貌,体现了党建工作、扶贫工作的动人故事。贵南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主任尕藏才让说,这些精心编排的歌舞,生动展现出贵南县各族儿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新时代风貌。
贵南县民族团结创建办工作人员拉旦从2013年开始就负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8年来,他走访过民族村,亲眼见证过很多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在拉旦眼里,以“藏族歌舞之乡”闻名的贵南县,用民族歌舞、民族文化唱响了富民政策好、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激动人心的旋律历久弥新,唱出藏族人民融入大家庭、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心声。
文化育人,不断构建精神家园。“在这个大家庭里,各民族都积极促进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展现出奋进新时代的贵南。”拉旦说。
发 展 求 变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阀门和金钥匙,只有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各族人民才能共创美好未来。
11月15日,贵南县茫曲镇城南社区党支部书记孟来花告诉记者,城南社区有8个居民小区,总共689户1722人,有藏族、撒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少数民族。2020年,孟来花到城南社区任职,初进小区,就看到各角落堆满垃圾,就连绿化带都被踩踏成光秃秃的样子。
她意识到,长年疏于管理的社区问题不少,小区环境脏、乱、差,管理难度大。
经过梳理问题,孟来花了解到,城南社区分5个网格有12名网格员。但社区治理方面,还是存在着粗放管理、追究问题不够深刻的弊端。
想要解决问题,就要在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上下功夫。孟来花了解到,城南社区的大部分居民是商铺经营户,他们经常早出晚归,根本没有心思去倾听社区发展规划。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晚上入户调查,心想这时居民都回来了,家里肯定有人,但情况恰好相反,很多业主还在铺子里,回来的居民也已忙活了一天很是疲惫,根本无心配合孟来花的工作。
孟来花反复思考着社区治理的问题,她意识到,如果不解决社区脏乱差的面貌,就没办法推进其它工作。
孟来花通过与业主委员会商量,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列入重点工作范围,围绕“群策群力,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社区”的主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建石榴籽社区,提升居民的凝聚力。
此后,孟来花把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发展上,励志打造出团结、友爱的家园。
每周五下午,她都要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去打扫小区卫生。
“刚开始居民漠视社区治理,我想只有自己带头干,才能鼓舞居民,起到带头作用。”孟来花说,自己带队清扫的时间久了,居民们都很感动,主动帮忙打扫卫生,并请求找物业公司第三方管理社区。渐渐地社区环境大变样,居民呵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
看到居民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孟来花的信心更足了。她在政府的指导下,创建石榴籽家园,打造七室工作服务法,让老人、妇女、儿童有了好去处。社区里每年还有很多精彩的活动,孟来花说,利用每年三八节、端午节、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文艺汇演和唱红歌等活动,促进辖区各民族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唱响社区民族团结“大合唱”,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深受辖区各族群众的喜爱。社区还组成扶贫解困、医疗救助、法律咨询等4支党员志愿者队伍,为社区老年人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在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少数民族工作服务窗口,提供政策咨询、司法调解等全方位服务。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优秀儿童快乐之家、青海省科普示范社区、青海省学雷锋示范点、青海省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全省绿色社区、海南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示范点等50多项荣誉称号。走在城南社区,随处可见和谐、团结的景象,居民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同 心 同 想
岁岁相守,年年相助。贵南县以民族团结+产业发展新模式为依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赋能乡村振兴。贵南县也因此先后荣获国家级防沙治沙示范县、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乡村治理试点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团结进步的贵南大地硕果累累。黄沙头位于贵南县森多镇境内,这里曾经狂风肆虐、黄沙漫天。就在这片苦寒之地,党员干部和群众与驻地官兵共同战天斗地,创造了治沙传奇。
行走在这个曾经饱受风沙肆虐的小镇子,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早已经把原先的苦难丢在了历史的风尘中。绿树成荫不说,草原赤狐、野鸡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农垦文化是海南州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的巴塘新村是原贵南县巴仓农场所在地,就在这片土地上,门合同志为保护27名战友的生命安全永远留在了这里。1968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门合“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干部”荣誉称号。
2018年,英雄门合纪念馆拔地而起,依托革命红色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建立红色宣传教育新载体。今天走进纪念馆的每一位瞻仰的人被英雄所感动,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踏实工作、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内在动力被激发。
多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纵然经历过很多坎坷,但各族群众以团结、和谐、融合为发展目标,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开创未来、勇毅前行。
如今,在贵南县街头巷尾、村庄院落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幸福生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效体现在方方面面。晴空万里,灿烂的阳光下,贵南县群众正以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朝着幸福生活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