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社会民风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社会民风
根据州委办公室梳理当前社会上破坏公序良俗的不良道德风气的约稿要求,贵南县迅速开展调研工作,挖掘其深层次原因,并就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不良影响。
一是农村牧区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头,封建迷信、酗酒赌博和不切实际的消费攀比等现象较为突出;诸如婚丧嫁娶期间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结婚索要高价彩礼现象等,导致很多群众家庭负担加重,因婚致贫,或产生严重的家庭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部分群众荣辱观颠倒,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想脱贫,甚至以穷为荣,自我奋进意识淡薄,感恩意识淡化;导致在惠民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争、抢、闹”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极个别群众拿不到惠民政策,发生以信访、上访的形式告基层干部,告其他拿到惠民政策群众的情况,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是社会生活出现了诚信道德缺失、混淆是非等问题,部分群众思想中存在“反正是公家的钱,不要白不要、能要则多要”的错误思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漫天要价,导致正常的惠民项目难以实施。比如,个别惠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些项目需要群众自筹,有的群众不愿意掏自筹款,导致项目实施进度缓慢。
上述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党风政风的向好,破坏了党风政风的建设,另一方面对于公民社会道德建设、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造成了影响,极大地破坏了公序良俗。
二、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过去一段时期,部分领导干部以业务工作为重,忽略了意识形态的管理,对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导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同步协调发展。一些乡镇和部门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致使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热情和兴趣,未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群众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导致思想多元化的情况越来越突出,一些错误的思想直接冲击农牧民群众固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蜂拥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种种非无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在一些人头脑中滋生蔓延。
三、对策及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积极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着力提高思想认识、着力培育高尚品德,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对于“五星文明户”“最美青海人”“最美乡村教师”等先进道德模范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引导群众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同时,对于一些负面的社会思想要旗帜鲜明的抨击。
二是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些问题属于思想认识不高、道德修养不够、自我要求不严,主要应当依靠教育引导、激励约束的方法,帮助人们自我提高;另一些问题属于责任缺失、管理不严、行风不正,主要应当通过严明纪律、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予以整改纠正;还有部分问题属于道德沦丧、违法犯罪,必须依法严肃惩处、严厉打击。根据行业差距、城乡的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措施,要因地制宜,防止脱离实际,力戒形式主义。
三是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加强道德建设最大程度地吸引群众参与。要广泛发动群众,把蕴藏在群众中的热情激发出来,把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诚恳接受群众监督,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教育治理工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强大合力。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乡镇各部门密切合作,明确任务,合理安排部署,把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要以公职人员为重点,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以良好的党风政府,引领人民群众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五是坚持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加强综合治理,注重把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与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结合起来、把部门监管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把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结合起来,使教育和治理在内容上相互衔接,不断优化讲诚信、守公德的良好环境。以塔秀乡塔秀村“7531”工作经验为样板,及时加以推广,把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把有效措施充实到管理规章中,探索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持久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