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新闻频道>贵南快报>详细内容

李国彰:做好群众的万事通

2024-02-06 13:07:46 流彩贵南 贵南县人民政府 点击:[] 字体:
做好群众的万事通


沙沟乡拉扎村驻村工作队员  李国彰



流光易逝,岁月如梭,我的驻村生活已近200天。2023年6月,我申请到沙沟乡拉扎村驻村工作。从陌生到熟悉拉扎村,从一个外地人到逐渐成为“拉扎人”,让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话“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驻村首先要“驻心”,把心驻下了才能更好“助民”和“助村”。



图片




驻村先“驻心”


驻村伊始,我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因为拉扎村是一个纯藏族村,村民之间都用藏语交流,我听不懂。可是,通过“察言观色”,我发现这里的村民们热情、善良、淳朴、吃苦耐劳,这些不需要用言语表达。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的驻村伙伴们和村“两委”的同志带领我入户走访,熟悉村情民况。在与脱贫户更太吉的交谈中,她告知我们,她的儿媳妇在二胎分娩过程中大出血去世,她的孙子当时还小,孩子受不了妈妈不在,在路上见到与妈妈相似的女性,就抱着喊妈妈,她的老伴也因这些事情的打击一年后也过世了,老人家说到这里已泪流满面。我听到这些感触非常大,让我想起一句俗话“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老人家说,这几年孙子长大了,一放假就回家陪着她,孩子很懂事,她很欣慰。老人家也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她的帮扶,给她家买了牛,让她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次的交流让我陷入了深思,让我明确了驻下来不是目的,而是为群众办小事、办实事、办好事,让乡亲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富起来。

在闲暇时间,我走遍了拉扎村沟沟坎坎,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在与村民交流中,渐渐地,村民都知道我听不懂藏语,于是他们都用普通话与我交流,让我感受到了村民的质朴、热情、坚韧、善解人意。在与老支书才项太大叔的交谈中,我得知拉扎村的党建、文化、教育、生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这些加深了我对拉扎村的村情了解,更坚定了我要战胜困难发展拉扎的信心。




图片



驻村即“助民”


青海大学校党委书记李丽荣教授在慰问脱贫户项欠当周家时,看到他们家中贫困,还要供学生上学,特意将慰问金发给孩子,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培养自立自强的意志、快乐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通过努力学习、拼搏进取,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李丽荣书记要求我们要关注这个孩子的成长,叮嘱我们放暑假把孩子带到青海大学参观学习,为她播下一颗求知和科学的种子。

问民之所需,听民之所盼。驻村期间,我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驻村工作队一起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尽我们所能提供帮助,解决好群众的困难和问题。




图片



驻村为“助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驻村期间,我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万亩蚕豆种植的号召,邀请青海大学建立种植基地,种植由青海大学农林科技学院研发的蚕豆新品种“青蚕-14号”,并为拉扎村赠送了大豆收割晒干一体机1台。今年,全村种植蚕豆400余亩,亩产收入2200元左右,年均60余万元,户均增收8100元,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在青海大学校友海南州林草局原局长的积极协调下,为拉扎村免费赠送美丽乡村绿化建设6200株香茶藨子花冠树苗、松树树苗、云杉树苗。看到每户村民的“钱袋子”渐渐地鼓了起来,面容笑了起来,村容村貌美了起来,感恩党的话多了起来,我的驻村工作也更有了干劲和成就感,还受到了群众的认可,大家都调侃叫我“万事通”,我知道这是大家对我的认可和信任,也是我在这片土地上辛苦付出的缩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24年1月11日,是我驻村的第195天,相比刚驻村时的不知所措、毫无头绪,如今的我怀揣着坚定的信念,满怀热情把驻村生活写成了诗,把驻村光阴唱成了歌,从村情实际、从田间地头、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中抒写我的驻村职责,带着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继续做好大家的“万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