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拉乡“1233”工作法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学
2024-01-17 18:16:07
流彩贵南
贵南县人民政府
点击:[]
字体:小 大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茫拉乡聚焦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去向难掌握、教育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问题,结合实际制定流动党员“1233”工作法,把流动党员有效组织起来、管理起来、凝聚起来,确保流动党员在主题教育中全覆盖、不漏学、见效果。
开展一次全面排查,让流动党员“参学不遗漏”。主题教育开展后,为确保流动党员主题教育做到全覆盖,全乡以村党支部为单位对流动党员进行了摸底排查。一方面,通过入户走访、电话、村级微信群等方式,针对半年以上不能参加组织生活的流动党员,逐一登记核实,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人”的要求,做到流动党员“三清一准”,即党员流向清、流出地点清、基本情况准、联系电话清、流动地址清。另一方面,茫拉乡党委明确组织委员和各村党支部书记为专职联络员,负责做好流入党员的问题咨询、信息录入等服务保障工作,对符合转接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条件的流动党员,逐一理顺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做到应转尽转、转接有序。截至目前,茫拉乡共排查出流出党员15名,已全部实行台账式管理。搭建两个学习平台,让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立足实际,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着力搭建线上线下两类学习平台,确保全乡流动党员理论学习“不断档”,思想认识“不掉线”。一是线上推送学。借助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贵南组工、美丽茫拉等“微阵地”开展推送和学习,有效利用好“党员微信群”,随时进行学习资料的推送,并在微信群分享心得体会,实现流动党员与正式党员同等管理、同频参学、同步活动。二是线下集中学。利用春节、清明、中秋等节假日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机,推行“节假日集中学”工作法,组织回乡流动党员开展教育培训、讲党课等活动。构建三种模式,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各村党支部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模式,利用好全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督促流动党员就近报到,对其实施动态管理。构建“联系流动党员助学”模式,为了更好地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支部委员对流动党员实行包干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与流动党员结成“助学对子”,形成“党支部—支部委员—联系人—流动党员”的管理链条,及时传达主题教育学习内容,交流学习心得,推动流动党员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构建“流动党员关怀帮扶”模式,村党支部每月至少沟通联系流动党员一次,话家常、聊工作,掌握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学习、工作生活情况,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抓实三项内容,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在“严”上持续发力,从严教育管理流动党员,抓经常、严日常,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基本制度,把严的要求落实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全过程,并将流动党员主题教育开展情况纳入评优评先重要内容,充分激发流动党员参与主题教育的热情,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不主动参加主题教育的,在民主评议中取消评优选先资格。在“细”上做实文章,把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现实需求弄清楚,通过错时学、网络学、送学帮学等形式,灵活开展理论学习,把管理与服务相融合,全方位、心贴心做好服务,让流动党员感受组织的关怀。在“引”上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号召力和凝聚力,积极引导流动党员主动担负起建设他乡、服务老乡、回报家乡的责任,投身乡村振兴、生态环保、乡村治理等工作,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立足岗位作贡献”等活动,通过分享外地先进经验、建言本地发展举措,切实为农牧民群众发声、为支部建设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