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南县“四轮驱动”齐发力,拉动沙漠土地治理项目进入“快车道”
贵南县“四轮驱动”齐发力,拉动沙漠土地治理项目进入“快车道”
今年以来,贵南县以“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为引领,持续秉承和发扬“贵南治沙精神”,“四轮驱动”齐发力,拉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沙漠化土地治理项目进入“快车道”。
抓前期,确保项目高效推进。总投资1.34亿元实施13.4万亩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项目是贵南县投资历史最高,全省单个三江源项目治沙面积最大的工程。对此,全县上下团结一心,积极参与,各单位相互配合,严把地块选定、作业设计、招投标、项目实施过程等各个关键环节,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监管。项目地块选定上,县政府多次组织人员深入现场,征求各相关乡镇和村干部意见,召开农牧民群众座谈会,讨论、协商解决禁牧、交通运输、管护、施工营地驻扎等具体事项,统一临时用地补偿标准,保证施工道路通畅。并结合贵南实际,将工程安排在木格滩周边交通相对便利、对群众生产生活威胁较大的多什泽沟、郎迁沟、黄沙头等5个沙区,共分28个标段,力争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截至目前,已实施完成沙障设置4.9万亩,柠条、沙蒿点播2.7万亩,完成总工程量的36.6%。
强管理,确保项目保质完成。该项目工程量大,分布区域广,参与人员多,施工周期长,管理的严与松,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与败。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全面分析,将28个标段分成三大区域实行划片驻地管理,同时在县自然资源局设立总协调办公室,在每个片区和协调办公室安排甲方代表和监理人员各3人。同时通过调配、租赁等方式解决管理车辆4辆、无人机2台,从管理费中购买帐篷3顶、光伏电板3组,办齐炉子灶具等生活设施,坚决杜绝了管理方与施工方同吃、同住,影响监管作用的有效发挥。在充分满足管理人员吃、住、行的条件下,严格管理制度,对各标段施工情况实行三日一检查,一周一开会,半月一通报,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沙障覆盖度实现全过程监管。截至目前,共下发整改通知单11次,对7名施工方负责人进行了警示约谈,对13个标段的1300亩沙障要求整改(重新设置),有效保障了质能过关,量能达标的目的。
保安全,确保项目不出事故。安全工作大于天,一项工程能否圆满完工,既要保证质量不出问题,还要保证安全生产不能出问题。县政府从项目初始就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程安全生产。在施工队进场前专门召开安全生产会议,从交通、防火、防汛、饮食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施工队进场后,对驻扎营地选址进行严格要求,坚决杜绝在河床、低洼、泥石流易发区搭建帐篷。管理人员在督查工程质量时,一并对安全生产也进行全面检查,紧抓生产车辆的手续、驾驶员有无证件、晚休时是否聚集饮酒、饮水是否安全等细节问题,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截至目前,先后对8次无证驾驶车辆、3次露天取水饮水、4处居住低洼、7处帐篷和草堆距离过近、1次聚集饮酒的施工队进行了批评教育并立行立改,全县28个标段未发生一次车辆人身安全事故。
促双赢,确保项目助力脱贫攻坚。今年的防沙治沙项目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相对较强的工程,用工量非常大。对此,在开工前,县政府组织宣传小分队,多次深入农牧户家中进行动员,并通过电视、微信、新媒体等平台鼓励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同时要求每个施工方优先安排当地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户参与生态工程建设。据统计,全县防沙治沙工程共需4500人以上的劳力,当地群众参与治沙工程在3000人以上,有效解决了家门口打工就业挣钱增收的问题,预计年内创收在1800万元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工程,实现了防沙治沙项目与群众收入双提升。